2025年01月16日 欢迎访问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慧建设教育工作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前沿科技 > 正文
发挥“国家队”优势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0
发布时间:2021-07-19 浏览数:862 新闻来源:科技日报

      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这是中央首次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给予明确的使命定位和任务分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坚持“四个面向”,强化战略引领和目标牵引,统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与科技攻关任务部署;要发挥好“国家队”中坚作用和特色优势,加强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创新整体效能。

  选准科技攻关重点方向

  方向选择是科技攻关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科技攻关要加强基础研究积累,提升原始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一是夯实基础研究根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要坚持全球视野和长远眼光,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带动,鼓励自由探索,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聚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重点布局一批实验室和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立原创、引领的基础理论和创新方法,探索最底层的科学规律,掌握最基础的技术工艺,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厚植科技创新的知识根基,促进科技规律持续发现和创造性运用。

  二是增强原始创新和源头创新能力。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聚焦物态调控、物质结构与宇宙演化、意识本质、发育与代谢、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等未知领域、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和未来必争领域,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增强原始创新和源头创新能力。坚持“四个面向”,适应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部署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任务,多出重大科学理论成果和科学发现。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强新兴学科建设,扶持边缘、冷门、薄弱学科发展,加强交叉融合、非共识、变革性研究,引领未来科技发展方向。

  三是增强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探索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新机制,加快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基础研究、应用及工程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一体化,形成“任务-学科-技术-产业”相互赋能、螺旋演进的格局。合理分工布局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围绕生命健康和人口老龄化、重大疾病防控、生物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文化体育等领域,加强民生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

  组织科技攻关优势力量

  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关键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恪守使命定位,聚焦主业主责,发挥特色优势。

  一是加强国家实验室创新牵引作用。国家实验室同国家重点实验室结合,形成体系,在重大科技攻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优势。依托实验室体系,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创新高地。依托重大平台设施,吸引汇聚一流科学家,加强科技攻坚力量联动协作,形成功能互补、高效合作的协同创新格局。

  二是强化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水平大学支撑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是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应聚焦主业主责,凸显建制化优势,在前沿科学问题和应用基础研究上深耕细作。重点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应重点培育基础和交叉学科,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知识体系。加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共性问题,建设一批前沿科学中心、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及重大科研设施,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发展。

  三是突出科技领军企业需求引领作用。建立科技领军企业牵头产业、工程类科技项目攻关机制,强化市场机制带动作用,加强示范牵引。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联合建设产业、工程类实验室及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完善选题机制,由企业发布科技难题清单,高校院所与企业协同答题,深化产学研合作。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推动中国产品、服务、技术、品牌、标准“走出去”。

  明确科技攻关重点任务

  科技强国要在标志性产出上下功夫。科技攻关要坚持战略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牵引,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为此,要注重战略引领,推动范式变革,加快创新突破。

  一是强化战略目标牵引。世界科技强国普遍重视定期制定科技战略规划。新一轮中长期科技规划即将发布实施,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战略性、方向性,瞄准科学技术前沿,聚焦最深处、最底层的科学、技术和工程难题,强化对优先发展领域的前瞻性、系统性布局,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志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提供系统性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有效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效保障国家安全,切实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二是推动科研范式转型升级。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广度、深度、速度、精度上探索建立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科研范式,为创新主体减负松绑。注重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工程和创新的分类组织,促进不同环节之间的融汇融通、相互支撑和相互转换。在自立自强基础上加强开放和融合,拓展国际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形成高水平、广覆盖的开放创新体系,抢占未来科技创新制高点。

  三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统筹布局国家科技、学院科技、产业科技和社会科技,提升整体攻关效能。聚焦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基础原材料等的基础共性技术问题,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基础共性技术供给能力。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物育种等技术前瞻领域的战略科技问题,依托战略科技力量,部署开展系统性、集成性、颠覆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力争取得更多创新突破,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


©版权所有: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慧建设教育工作委员会
Copyright(c) ccenb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869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