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滑雪医生而言,最基本的要求是在雪道上背着十多公斤的医疗包,在4分钟内到达受伤运动员身边,15分钟内将伤员移出赛道。不仅要第一时间对运动员实施救治,还要尽快让其恢复比赛。
“理论上是4分钟,其实运动员摔倒后各部门协调沟通、停止运动员出发、清空雪道都需要时间,实际救援时留给滑雪医生只有1~2分钟时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医生白鹏说,这就要求滑雪医生滑雪技能一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同时,以最快的速度“飞翔”至目标地点。
在急救包里,医护人员特意给一些药品贴上了暖宝宝。避免它们在零下20多度的环境中失效或者结冰。在第一时间完成简易处置之后,伤员会固定在“救生船”上,利用雪地摩托转运出去。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滑雪医生团队正在接受培训
陡坡救援穿着冰爪才能站立
“除了在山坡赛道快速滑行,还有一大难点是在冰状雪面行动。冰状雪的意思是在雪上注水,最后形成下面是雪、上面是接近于冰的状态,这是为了保证每一个运动员出发后面对的赛道情况是一样。如果只是雪道,一个人滑过去后,雪面就会变化。”中国医学科学院滑雪医生赵明昊解释:“这样的冰状雪面,对失误的容忍量也更低,更考验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我们入选的医生本身已经具备基本的滑雪技巧,但是面对这样的条件,又要再次反复训练。我负责的赛段是白面,这个位置非常陡峭,你穿雪板想停在任意一个地方都是很困难的。我们救援工作需要在上面打一个绳索的锚点,挂上绳索后,然后脚上要穿着冰爪,才具备在陡坡救援时站立的能力。”
夜里冻伤的脸上白天再添晒伤
33岁的任志鑫是河北邯郸中心医院的骨科医生,作为滑雪医生,他服务的场地是河北张家口云顶花园,冬奥会赛事中有6大雪上项目在此举行。
1月22日开始闭关管理后,任志鑫每天辗转多个比赛区域。最辛苦的是晚间赛事的保障,张家口赛区云顶场馆群的比赛项目很多都在晚上,七八级的大风,体感温度直逼零下30多摄氏度,医生们的脸上多数都有冻伤。而白天的强日照,又给大家冻伤的脸再添晒伤。
1月31日也是冬奥官方训练日的第一天,任志鑫和队友们在山顶上一度遭遇暴风雪。在拍摄的视频中,大雪伴随着大风呼啸而来,任志鑫和同事们一度把用于急救的三角巾绑在头上用于保暖。他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开玩笑称,此刻医生们的形象仿佛动画片黑猫警长中的“一只耳”。
真实的现场救援比想象中更难
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滑雪医生孙旭参与了紧急救援。
“现场救援只是急救的第一步,后续的转运和医疗站的保障工作也非常重要。”孙旭表示,2月7日16点左右,在女子竞技超大回转比赛中,一名运动员在接近终点线时摔倒。他的医生队友郭祁仅用1分钟就穿过终点区赶到伤员身边,给予止痛、下肢夹板固定,救援船迅速转运到竞技运动员医疗站。
“比想象得要更难一些”,孙旭医生感叹道,“比赛现场随时都有可能出问题。只要有运动员在赛道上,我们就必须要在救援点位上,保障运动员的安全。尤其是训练道上常常状况频出,滑雪医生需要背着沉沉的急救包,在陡峭的雪地上站很久,很多队员站久了膝盖和髋关节都酸胀得厉害。”
滑雪医生正在训练
最大的愿望是:只守护,不出场
2022年1月16日起,滑雪医生们开始为冬奥会做最后的准备。“刚来的那段日子,晚上12点前几乎没有睡过觉,有时凌晨3点才休息。”李亚洲很感慨,紧张的准备工作,几乎没有时间跟家里人联系,隔两三天发张照片就算是“打卡”了,“有些比赛项目是在晚上举行,所以我们要全天候地进行演练,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他说。
虽然准备了四个雪季,但滑雪医生们最大的愿望是:只守护,不出场。因为他们一旦出场,就意味着有运动员受伤。
“运动员高高兴兴来参赛,平平安安回家去,这是我们的目标。”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小儿骨科副主任、“冬奥滑雪医疗保障梦之队”云顶队队长李亚洲说,“在幕后做好守护准备,安全高效处理紧急情况,这是我们滑雪医生的职责。”